伊波加因 Ibogaine 在成癮治療領域有極具潛力、同時也非常具爭議的地位。Ibogaine 特殊之處在於其對毒品等物質成癮戒除的潛力,甚至是最具成癮性的鴉片類毒品(海洛因、芬太尼、嗎啡)。
Ibogaine 源自非洲灌木 Tabernanthe iboga 的生物鹼,傳統上用於宗教儀式,近數十年才被帶入成癮醫學領域。
目前 Ibogaine 尚未獲得美國 FDA 核可,在美國屬 Schedule I 管制物質,但在墨西哥、紐西蘭、哥斯大黎加、巴哈馬、葡萄牙等地區,在醫療監督下有戒毒診所或實驗式機構。
紐西蘭與墨西哥的追蹤研究顯示,單次 Ibogaine 解毒治療可以明顯減少鴉片戒斷症狀、降低渴求,並讓一部分患者在 6–12 個月內維持停用或大幅減量,同時合併憂鬱與生活功能的改善。
需要強調的是,Ibogaine 與經典啟靈藥不同,有明確生理風險。Ibogaine 會作用於心臟離子通道,具顯著心臟風險(QT 延長、致命心律不整)。曾有死亡個案報告,出現於無心電圖與電解質監測、原本就有心血管或肝腎疾病的個案、與其他藥物(特別是鴉片、抗憂鬱、抗心律不整)併用。
Ibogaine 可能是成癮治療中最有潛力、也最危險的候選之一,但只能在嚴格醫療監測與研究架構下使用,完全不適合作為自行戒毒或靈性嘗試的工具。
藥理機制
成癮的困難在於,大腦被藥物重寫。鴉片類毒品或古柯鹼之所以難戒除是因為大腦的獎賞系統(多巴胺)與毒品強烈綁定,施用者感受到的是大腦化學反應的極端獎賞,同時不施用會出現痛苦的戒斷反應與情緒崩潰。同時與藥物相關的記憶、情境提示會被牢牢刻在神經網路裡,出現任何一點暗示就會重複施用。
Ibogaine 被認為是一種多靶點(multi-target)藥物,它不是只處理大腦受影響的一個受體,而是同時多線作戰來鬆動這個成癮迴路。
- NMDA 受體拮抗:NMDA 是大腦把經驗變成長期記憶的開關,NMDA 拮抗就是暫時讓這個記憶固化開關變弱或被關掉。讓大腦原本毒品 = 快感/緩解痛苦的固化成癮記憶迴路鬆動,重新進入可塑階段,透過心理治療重寫這條迴路
- κ-鴉片受體部分致效:κ-鴉片受體(KOR)是大腦中的一種鴉片受體,與 μ-受體(鴉片類藥物產生快感的主要受體)不同,它負責降低獎賞敏感度、減弱渴求(craving)與強迫性使用,同時可以調節壓力、情緒、成癮行為。生理上讓藥物沒有這麼吸引人
- 調節血清素與多巴胺轉運體(SERT / DAT):讓血清素與多巴胺在大腦停留更久。血清素停留更久,達到長期抗憂鬱的效果,提供長期戒毒的情緒支撐。多巴胺停留更久會降低想追尋快感的反射性行為,同時長期使用成癮物質會讓多巴胺系統退化、鈍化,調節 DAT 能讓大腦的獎勵機制恢復,讓自然獎賞(運動、人際、音樂、自然感受)重新變得有感
- 增加 BDNF / GDNF 等神經滋養因子:它們是大腦的修復化學因子與可塑性促進因子,成癮或憂鬱者這些因子通常低下或異常。Ibogaine 能強烈上升 GDNF,這能使大腦恢復自然獎賞敏感度,減少藥物強迫使用行為。BDNF 可以增加神經可塑性與抗憂鬱,讓患者被更新的大腦迴路延續長期的效果
總結來說
Ibogaine 不是單純「壓掉渴求」,而是短時間內同時鬆動成癮記憶、抑制渴求、提升可塑性與情緒穩定,給大腦一次「脫離成癮軌道」的窗口
潛力治療範圍
-
鴉片類使用疾患(海洛因、芬太尼、處方止痛藥、Methadone、Suboxone) (Alper, 1999; Brown, 2017; Noller, 2018; Mash, 2018)
單次 Ibogaine 解毒能顯著減少阿片戒斷症狀與渴求,多數患者在治療後數週~數月內,鴉片使用量大幅下降,部分在 6–12 個月維持停用或少量使用。同時伴隨憂鬱分數下降、家庭與社交功能改善 -
多物質成癮(酒精、興奮劑、尼古丁等) (Alper, 2001; Mash, 2018; Köck, 2022)
早期臨床與回溯研究指出,Ibogaine 治療後,酒精、古柯鹼與其他物質的使用頻率與問題嚴重度皆有下降,效果可維持數週到數月。 -
憂鬱與情緒症狀 (Noller, 2018; Guez-Barber, 2020)
在鴉片成癮患者中,Ibogaine 治療後的憂鬱分數在 1–12 個月皆有顯著下降。動物研究顯示,Ibogaine 與 Noribogaine 具有快速、劑量依賴的抗憂鬱樣效果,支持其「神經可塑性+情緒調整」的雙重機制。目前尚無像裸蓋菇鹼那樣的大型憂鬱症 RCT,但臨床觀察與前臨床資料一致指向 Ibogaine 不只是在「戒毒」,也在重整情緒與動機系統。 -
創傷與相關心理症狀 (Köck, 2022)
系統性回顧指出,Ibogaine / Noribogaine 在多數成癮研究中,不只減少物質使用,也降低創傷相關症狀與壓力反應,包含睡眠困難、過度警戒與情緒麻木等。目前針對 PTSD 的專門試驗仍在非常早期階段,證據多來自成癮族群的附帶觀察 -
退伍軍人、腦傷與複雜心理困擾 (Cherian, 2024)
近年美國與部分州政府開始投入資金,探索 Ibogaine 對 退伍軍人、戰鬥相關創傷、腦傷後認知功能與情緒調節 的潛力。初步報告指出,部分接受 Ibogaine 治療的特種部隊退伍軍人,在認知功能、情緒調節與創傷症狀上有顯著改善
Noller, G. E., Frampton, C. M., Yazar-Klosinski, B., Szabo, A., & Stribling, I. (2018). Ibogaine treatment outcomes for opioid dependence from a 12-month follow-up observ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2(11), 1303–1313.
Alper, K. R., Lotsof, H. S., Frenken, G. M. N., Luciano, D. J., & Bastiaans, J. (1999). Treatment of acute opioid withdrawal with ibogaine. American Journal on Addictions, 8(3), 234–242.
Mash, D. C., Duque, L., & Pablo, J. (2018). Ibogaine and noribogain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neurobiology of opioid addi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75(19), 4074–4084.
Brown, T. K., & Alper, K. R. (2017). Opioid withdrawal and detoxification with ibogaine: A case series. 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49(3), 215–221.
Alper, K. R. (2001). Ibogaine: A review. The Alkaloids: Chemistry and Biology, 56, 1–38.
Mash, D. C., Duque, L., & Pablo, J. (2018). Ibogaine and noribogain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neurobiology of opioid addi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75(19), 4074–4084.
Köck, P., Gahr, M., Schönfeldt-Lecuona, C., & Hiemke, C. (2022).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ibogaine for treatment of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32, 109298.
Guez-Barber, D., et al. (2020). Noribogaine exhibits rapid-acting, dose-dependent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in rodent models. 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 11(8), 1218–1229.
Cherian, K. N., et al. (2024). Magnesium-ibogaine therapy in veteran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PTSD: The MISTIC protocol. Nature Medicine, 30, 1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