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需 3 分鐘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psychedelic state as determined by fMRI studies with psilocybin

裸蓋菇素迷幻狀態的神經相關性

論文: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119598109?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3Arid%3Acrossref.org&rfr_dat=cr_pub++0pubmed

💡
迷幻藥物的主觀效果可能是由大腦關鍵連接樞紐中的活動和連接性減少引起的,這使得一種無約束的認知狀態得以實現

可信度分析

  • 研究機構:​研究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主導,具體由Robin L. Carhart-Harris及其團隊完成,並得到了該校倫理委員會的批准和監督
  • 發表期刊:​研究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這是一份享有極高聲譽的同行評審(peer-reviewed)學術期刊
  • 研究設計:研究採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結合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試驗設計,探索裸蓋菇素引發的迷幻狀態的神經機制。參與者在控制條件下接受裸蓋菇素或安慰劑注射,fMRI掃描記錄腦活動變化。此設計減少了主觀偏倚,並通過客觀的神經影像數據提高了結果的可重複性和可靠性,是神經科學研究中的高標準方法
  • 根據 Google Scholar 的數據,此論文已被引用超過 2000 次

實驗方法

  • 參與者:共招募了 15 名健康的志願者,這些參與者無精神疾病史、無迷幻藥使用經驗,且對 fMRI 掃描無禁忌症(例如金屬植入物),平均年齡約 32 歲
  • 干預措施:每位參與者在雙盲試驗中隨機接受靜脈注射裸蓋菇素(2 mg溶於 10 mL生理鹽水,約 0.03 mg/kg)或安慰劑(10 mL 生理鹽水),注射後立即進行 fMRI 掃描,試驗在受控的臨床環境下進行
  • 評估時間點:主要結果在給藥後即刻通過 fMRI 記錄腦活動變化(掃描持續約12分鐘),並在注射後收集主觀報告(如迷幻狀態量表)

結果總結

  1. 默認模式網絡(DMN)活動減少:研究顯示,裸蓋菇鹼(psilocybin)導致默認模式網絡(DMN)區域,如後扣帶回皮質(PCC)的血氧水平依賴(BOLD)信號顯著降低
  2. 無廣泛腦活動增強:與預期相反,裸蓋菇素未引起全腦活動普遍增加,反而在關鍵節點(如PCC)呈現抑制效應
  3. 關鍵樞紐區域活動降低:ACC 和 PCC 等關鍵樞紐區域的活動減少,這些區域在大腦網絡中起著關鍵的連接作用
  4. 主觀效應與 ACC/mPFC 活動降低相關:ACC 和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活動的減少程度與參與者報告的主觀效應強度呈負相關,即這些區域活動減少越多,主觀效應越強烈
  5. mPFC 與 PCC 功能連接減弱:種子點分析顯示,裸蓋菇鹼顯著減弱了 mPFC 與 PCC 之間的正向功能連接,表明這些區域之間的協同活動減少
  6. 啟用無約束的認知狀態:關鍵連接樞紐活動和連接性的降低可能促進了一種無約束的認知狀態,這可能解釋了致幻劑引起的主觀體驗
  7. 為治療應用提供線索:了解裸蓋菇素對大腦活動的影響,有助於解釋其在治療抑鬱症等精神疾病中的潛在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