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需 7 分鐘

啟靈藥標準劑量感受

裸蓋菇鹼與 LSD 服藥後不同階段感受

在標準中高劑量的試驗中,受試者在藥物起效後會陸續開始產生視覺扭曲、感官增強、思緒加速跳躍、聯覺(看到聲音等)、腦內神秘體驗與幻覺等變化。

受試者在體驗的 4-6 小時會全程躺在舒適且有燈光的床或沙發上,戴耳機聽舒緩的音樂,而非在冰冷的研究機構體驗。部分研究會讓受試者戴上眼罩。

不同藥效階段體驗

起效期

  • 開始感覺到異樣
  • 有人會先經歷輕微肌肉緊繃、腸胃蠕動、體溫變化(感覺熱或冷)、輕微頭暈
  • 視覺加強(光線閃爍、顏色飽和)、形狀扭曲(像是文字與紋路來回扭動),時間感略有變異
受試者會開始注意有變化,腹脹、怕冷、反應開始遲緩等。同時周圍的紋路與光芒開始浮動扭曲

高峰開始

  • 顯著的視覺變化出現:圖案、幾何圖形、物體融化或呼吸感
  • 開始出現“自我界限模糊”感(ego‑softening),覺得自己與環境一體
  • 身體可能感到輕盈、延展,或無法精確感知四肢位置
  • 思緒奔湧,有時難以控制方向
  • 感知與情緒密不可分:如音樂、光線、語氣都能引起巨大變化
  • 認知解構:失去“我是誰”、“時間在哪裡”的框架感 (Griffiths et al. 2006)
張眼能明顯看到視覺變化 (Hasler et al. 2004),隨著越接近高峰,變化越明顯。閉眼時,腦中會開始隨著音樂不斷出現畫面,並帶動強烈情緒。開始像做夢一樣無法感知時間,且不斷出現哲學般的深度體悟。

高峰期

  • 神秘體驗(mystical-type experience)高機率出現:自我解融、合一感、時間消失
  • 可能出現情緒釋放(哭泣、喜悅、敬畏等)
  • 圖像式思維主導,難以使用語言清楚表達
  • 內在影像(內視覺)鮮明,有時如夢境或神話般敘事感
  • 外部聲音(如音樂)會強烈影響情緒與畫面走向
  • 可能出現更複雜的內在敘事體驗,如穿越、宇宙對話、死亡與重生象徵。
  • 有些人可能歷經困難體驗(challenging experience / bad trip),這段時間觀察員支持很關鍵
這個階段的治療效果的關鍵,許多受試著會聲稱見到過去的去世的重要人物、重新面對了過去創傷、原諒了自己與他人 (McCulloch et al., 2022)、與自然萬物或宇宙融為一體的統一感、感受到極強烈的愛 (MacLean et al., 2011)、自我消融(ego-death)- 自我與自負融化重生、看到宇宙的真理或崇高的存在、幫助受試者處理生命意義與死亡議題等等 (Griffiths et al. 2008)

下降期

  • 意識逐漸重建,視覺穩定
  • 思維回歸邏輯,情緒更柔和
  • 多數人會覺得像經歷一場“長而深刻的夢”
  • 多數人此時有強烈反思傾向,開始“整理”體驗中的象徵意涵,並有「重生」的感受
  • 若有支持者或觀察員引導,可進行淺談,但不建議深度分析
🙋
LSD 起效相對更快,持續時間也更久(裸蓋菇鹼 4-6 小時/ LSD 根據劑量可達 8-12 小時

常見問題

1. 是否單次藥效即有全部以上體驗
否,有許多變因會影響最終獲得體驗,包含劑量、受試者心理預期、受試者心態、環境、人生經驗、音樂選擇等等,單次藥效結束後受試者通常會回報多個常見體驗,但少有回報全部體驗。

2. 通常啟靈藥研究會有幾次投藥
多為是 1-3 次的投藥(相隔 1-4 週)。

3. 劑量對體驗的影響
低劑量或違法娛樂使用僅有「起效期」的體驗,無法獲得深度的心靈或精神疾病治癒效果,因此所有臨床實驗皆以中高劑量進行。
不同程度的中高劑量也會對高峰期能獲得體驗造成影響 (Holze et al. 2022)。

Screenshot 2025-09-22 at 9.19.55 PM.png

4. 劑量是否越高越好
否,裸蓋菇鹼 30 mg 與 LSD 200 µg 是現代研究中常見且被接受的強度,超過對精神治療的效益提升不是線性增長。且對於初次或未做好心理準備者,恐慌/偏執/解離性反應的風險會上升,獲得不愉悅或恐怖的體驗。

5. 多久才會有感覺?
起效通常在服用後 20–60 分鐘,空腹者更快。

6. 是否能控制體驗方向?
不完全能控制,但設定預期與良好的環境(音樂、燈光、陪伴)能幫助引導情緒與體驗方向。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建議,在與受試著的事前會議中,有些研究會與受試者討論對體驗的預期,但也有文獻建議不帶預設立場與期待服用。

7. 體驗後會感到不舒服嗎?
有些人會疲倦、頭痛,或情緒波動,通常為短暫。

8. 什麼是 ego-death?
是一種“我”消融的感覺,初次者可能驚慌,然而若能妥善面對,是產生長期精神治療效果的關鍵之一。在服藥前會議中,研究人員需要與受試者事先溝通如何面對,包含完全的放手與臣服該體驗 (Johnson et al., 2008) ,能促使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重組,達到類似功能性重啟(functional reset)的效果(Carhart‑Harris et al., 2017)

👮‍♂️
本文僅作為教育與知識分享之用,內容基於機構論文或網絡公開資料,目的在於幫助讀者了解科學研究與公共衛生資訊。本站不鼓勵、不宣傳、更不美化任何形式的毒品使用。在多數國家相關物質的持有、使用或販售均屬違法行為,請勿嘗試或模仿。若有健康或心理方面的困擾,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或合法醫療資源的協助

Griffiths, R. R., Richards, W. A., McCann, U., & Jesse, R. (2006). Psilocybin can occasion mystical-type experiences having substantial and sustained personal meaning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Psychopharmacology, 187(3), 268–283

Hasler, F., Grimberg, U., Benz, M. A., Huber, T., & Vollenweider, F. X. (2004). Acut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psilocybin in healthy humans: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dose–effect study. Psychopharmacology, 172(2), 145–156.

McCulloch, D. E.-W., Grzywacz, M. Z., Madsen, M. K., Jensen, P. S., Ozenne, B., Armand, S., Knudsen, G. M., Fisher, P. M., & Stenbæk, D. S. (2022). Psilocybin-induced mystical-type experiences are related to persisting positive effect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port. medRxiv.

MacLean, K. A., Johnson, M. W., & Griffiths, R. R. (2011). Mystical experiences occasioned by the hallucinogen psilocybin lead to increases in the personality domain of opennes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5*(11), 1453–1461.

Holze, F., Ley, L., Müller, F., Becker, A. M., Straumann, I., Vizeli, P., Kuehne, S. S., Roder, M. A., Duthaler, U., Kolaczynska, K. E., Varghese, N., Eckert, A., & Liechti, M. E. (2022). Direct comparison of the acute effects of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and psilocybin in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7, 2094–2107.

Johnson, M., Richards, W., & Griffiths, R. (2008). Human hallucinogen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safety.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2(6), 603–620.

Carhart-Harris, R. L., et al. (2017). Psilocybi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fMRI-measured brain mechanisms. Scientific Reports, 7, 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