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需 11 分鐘

五分鐘搞懂啟靈藥原理

白話文解釋經典啟靈藥

人的想法怎麼來的?

你的大腦如何看自己、如何解讀過去,其實就是你大腦神經元之間一條條反覆走過的路徑。

這些路徑就像山上的滑雪道,你人生的每一次想法、每一次情緒反應、每一次對他人態度的解讀,都是你在雪地上反覆滑行,把某些路徑越滑越深、越滑越固定。

就像小時候常被誇很乖的人,長大後可能會不自覺壓抑情緒、迎合別人,因為大腦習慣走讓別人滿意的那條深路;童年每次出錯都被父母否定,會把錯誤的恐懼一路帶到大人世界,長大後就變成完美主義、過度小心、做事情不敢放手。

這就是為什麼年紀越大,人的想法會越來越難改變;人們即使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但遲遲無法改變;憂鬱症、焦慮問題不能就「自己想開」。

這不是單純的「固執」或「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你人生的每一天都在強化同一條神經路線,形成了自動導航、下意識的反應。

想靠短期意志力抵抗訓練一輩子的固化神經元迴路是大多數人採取的策略,也因此收效甚微,並往往得到自暴自棄的結論:「我就是這樣子了,這輩子改不了」。

啟靈藥的原理

啟靈藥的關鍵機制:改變大腦的神經元雪道

我們的主角經典啟靈藥,是透過與大腦的 5-HT2A 受體結合,導致一系列的大腦連環反應,尤其影響最深的區域剛好負責講述「你」的故事。

這些連鎖反應讓你的大腦就像突然來了一場大雪覆蓋整座山。原本深深刻出的滑道被雪蓋住,突然變得平緩、柔軟。

在藥效的幾個小時中,你的大腦第一次不再被過去的路限制,你終於有機會踏上那些你平常不會走的雪道

在這個期間,大腦有機會:

  1. 對自己的看法鬆動
    固定的自我標籤不再那麼牢不可破,重新評價自己
  2. 能用新的視角看待過去的事件與創傷
    舊的故事,被重新理解
  3. 反覆出現的負面思考不再那麼頑固
    大腦的自動反應變得柔軟,對自己有同理心,有新的可能性
  4. 大腦開始建立新的、比較健康的心理路徑
    行為跟決策不再只沿著舊習慣滑動

啟靈藥受試者結束反饋常有「頓悟」「覺醒」「重生」的感覺,因為啟靈藥的確能強化全新的大腦迴路(雪道),帶你走一條你平常不走的路,產生新的看法。換句話說,你不是靠意志力換個角度思考,而是物理上大腦神經元真實的產生變化。

憂鬱症、焦慮、強迫症、PTSD、各類成癮也都是大腦固化的迴路的展現形式,雖然不相容於追求幸福的現代生活,但本質上都是大腦演化幾萬年,為了保護你生存的防禦機制。

啟靈藥將這些大腦雪道重新規劃的巨大潛力,正是它這幾十年重回人們視野的原因。

經典啟靈藥包含:迷幻蘑菇、LSD、DMT、仙人掌毒鹼 Mescaline

真正的改變在旅程後

不得不提到的是啟靈藥並不是吃完自動有這些效果,它只是讓大腦降低舊有迴路的主導權,進入一個可塑的狀態,把原有雪道鬆軟,給使用者創造新的可能性。

因此,錯誤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後的整合環節不成功,施用者在此機制下也可能走出更差的雪道。這就是為何啟靈藥服藥前的「心境與環境」,以及服藥後的「心理整合環節」才是關鍵。

如果服藥的時候,你的內心充滿恐懼、壓抑、排斥,或你身處一個讓你感到不安全的環境,這場大雪就會在混亂中落下。大腦的保護機制會放大恐懼與威脅訊號,容易把體驗引向焦慮、驚慌或重新喚起創傷。這不是因為藥物不好,而是因為大腦在脆弱、沒有方向的時候,更容易沿著恐懼的路線滑下去。

同樣地,如果在體驗結束後,你回到原本壓抑、混亂、缺乏支持的生活模式。你的想法會自然回到熟悉的深滑道,甚至變得更深、更固化。

神經迴路就是透過一次次的經驗與行為被強化的。啟靈藥讓大腦變得可塑,但真正能決定新雪道能不能被走深的,是體驗後你做了什麼。如果在這段可塑期,你透過整合、冥想、反思、重新選擇行為,把體驗中看見的新視角真實地踩進生活中,大腦就會開始反覆走這些新的路徑。一段時間後,新的自我敘事會穩固下來,以及行為模式的長期改變

重塑大腦只能靠啟靈藥?有別的方法嗎?

啟靈藥只是「最快打開可塑性」的其中一條路,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做到。

  1.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心理治療其實就是與治療師在一段安全、有支持的關係裡,讓你的大腦一次次重新學習什麼才是安全、什麼才是被理解、什麼是新的解讀方式。更像是療癒師陪你一起走在山上,一步一步地拓寬一條新的小徑。
    在這些過程中,大腦會逐漸減弱原本過度活躍的威脅系統、加強前額葉(理性、調節)與情緒腦之間的橋樑、建立新的認知與行為路徑,速度較慢,但效果穩定且持久。

  2. 冥想與正念訓練(Meditation / Mindfulness)
    深度冥想與啟靈藥在某些大腦機制上有重疊,長期冥想同樣可以讓大腦的 DMN 活動下降、前額葉與情緒中樞連結強化、可塑性提高,冥想就像自然版的輕度大雪。部分長期冥想者也可以產生內在影像(Internal imagery),類似於啟靈藥的神秘體驗。
    *大腦的預設模式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是啟靈藥的關鍵知識,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下一篇學習

  3. 重大的人生事件
    重大事件能瞬間讓雪道改變:為人父母、深度愛與被接納、重病或人生危機、靈性體驗、深度悲傷或失去、重大旅行(如禪修、朝聖)。這些不是療法,但的確會改寫自我敘事。

  4. 改變環境(Environment Shift)
    環境是最被低估但遠比意志力有用的方法。不管是換一個朋友圈、伴侶關係模式、生活或工作模式、日常生活方式或節奏,讓環境逼你走新的雪道,新迴路自然會被重寫。

  5. 行為改變(Behavioral Activation)
    行為會反向塑造神經迴路,你怎麼行動,你就會成為誰。像是每天固定運動、每週固定創作、建立新的社交模式、改變每日的反應方式

  6. 睡眠
    睡眠是最常被忽略的心理健康必備條件。REM(快速動眼期) 與深度睡眠是大腦把情緒從事件裡抽離以及整合新的視角、新的理解的階段,就像自然版的心理整合。在白天正確的重複行為後,睡眠會把新的雪道踩深,並把舊的雪道慢慢覆蓋。這就是為什麼想要心理健康的人一定需要關注好自己的睡眠。

讓你從創傷走出來的不是時間,是良好的睡眠

結論

我們每個人這輩子都有自己的課題要解決。

從小被稱讚乖的小孩,長大可能習慣迎合別人;從小不聽話,不斷被拿來比較被指責的小孩,長大可能低自尊、唯唯諾諾;被分手的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感受敏銳的人可能不好意思拒絕別人。

每個人的條件經歷都不一樣。同件事情別人可能很輕鬆就能做到,但對於你而言卻是難如登天。這不是你不夠堅強或意志力不夠,單純就是每個人大腦的運作模式或所處的環境與過往經歷不同。

這個部落格名義上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有啟靈藥的存在,讓更多人知道有這個潛在的解決方案,但終極願景是希望在閱讀的每個人有一天都能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學會愛自己與愛人,找到內心的平靜。少點對自己的情緒性指責與內耗,多一點科學的學習與解決問題。

雪道能變、迴路能變、人生能變,一切都會變好的。

任何人皆有權利免費使用、複製、修改、合併、出版、傳播、再授權及/或銷售本文中的內容,並可將內容用於商業目的,無需徵得作者許可或支付任何費用,只需標註原作者即可。所有將本文改編為影片、貼文等形式所產生的收益,皆歸改編者所有,本文作者分文不取
👮‍♂️
本文僅作為教育與知識分享之用,內容基於機構論文或網絡公開資料,目的在於幫助讀者了解科學研究與公共衛生資訊。本站不鼓勵、不宣傳、更不美化任何形式的毒品使用。在多數國家相關物質的持有、使用或販售均屬違法行為,請勿嘗試或模仿。若有健康或心理方面的困擾,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或合法醫療資源的協助

Brewer, J. A., Worhunsky, P. D., Gray, J. R., Tang, Y.-Y., Weber, J., & Kober, H. (2011).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50), 20254–20259.

Carhart-Harris, R. L., Erritzoe, D., Williams, T., Stone, J., Reed, L., Colasanti, A., … & Nutt, D. J.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psychedelic state as determined by fMRI studies with psilocyb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6), 2138–2143.

Carhart-Harris, R. L., Roseman, L., Bolstridge, M., Demetriou, L., Pannekoek, J. N., Wall, M. B., … & Nutt, D. J. (2016). Psilocybin wi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n open-label feasibility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3(7), 619–627.

Carhart-Harris, R. L., & Friston, K. (2019). REBUS and the Anarchic Brain: Toward a unified model of the brain under psychedelics.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71(3), 316–344.

Griffiths, R. R., Johnson, M. W., Carducci, M. A., Umbricht, A., Richards, W. A., Richards, B. D., … & Klinedinst, M. A. (2016). Psilocybin produces substantial and sustained decreases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life-threatening cancer.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0(12), 1181–1197.

Ly, C., Greb, A. C., Cameron, L. P., Wong, J. M., Barragan, E. V., Wilson, P. C., … & Olson, D. E. (2018). Psychedelics promot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neural plasticity. Cell Reports, 23(11), 3170–3182.

Lutz, A., Greischar, L. L., Rawlings, N. B., Ricard, M., & Davidson, R. J. (2004). 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1(46), 16369–16373.

Petri, G., Expert, P., Turkheimer, F., Carhart-Harris, R. L., Nutt, D., Hellyer, P. J., & Vaccarino, F. (2014). Homological scaffolds of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11(101), 20140873.

Walker, M. P., & van der Helm, E. (2009). Overnight therapy? The role of sleep in emotional brain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5), 731–748.

Watts, R., Day, C., Krzanowski, J., Nutt, D., & Carhart-Harris, R. (2017). Patients’ accounts of increased “connectedness” and “acceptance” after psilocybi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7(5), 52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