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試者篩檢與評估
近期有服用禁忌藥物 (如 SSRI / SNRI / 精神病藥物 / 5-HTP ),不能使用。
家族或個人高風險精神病史,例如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思覺情感障礙、重度人格解離患者皆不適合使用啟靈藥。(Johnson, 2008)
需避免近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感情危機、家庭變故、低潮失落、意外、重大壓力等。如果有,需要問自己:
- 情緒仍常被事件觸發?
- 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維持穩定睡眠與飲食嗎?
- 是否能安全地承受情緒湧現?
心理狀態不穩定,使用啟靈藥可能適得其反。延後體驗有時比立即進行更具療癒力。
啟靈藥會導致神經可塑性增加與情緒開放,會暫時降低「預設模式網路(DMN)」抑制,讓潛藏情緒與記憶湧現。若近期重大事件未整合,易放大痛苦經驗
受試者心理準備(Set)
預期管理
啟靈藥會讓潛意識裡的認知變得真實,對體驗的預期會影響體驗的結果。
Johns Hopkins 的實驗中,在服藥前兩次準備會議中進行預期管理,能平均降低 40% 的急性焦慮反應
受試者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對藥物還有疑慮或恐懼。若有較強烈負面情緒或疑慮,需要在狀態穩定時再參與試驗。
受試者需要了解藥物基本資訊,包含藥物持續時間、哪些看似異常的體驗是正常藥效發揮,哪些狀況是真的需要額外協助、是否對藥物的生理毒性有疑慮、是否了解藥物的科學原理,包含為何大腦能產生神秘體驗以及為何會有治療效果等等。
正確的心態
臨床中的 TLO 準則:信任 (trust)、放手 (let go) 、開放 (be open) ,是成功且安全體驗的三大心理準備原則 (Johnson, 2008)

研究表明以「接納取代控制」的心態與治療成效正相關。受試者抱著開放、接納、非控制、好奇,體驗會更穩定與療癒。
避免必須成功、必須有深刻啟示、必須看到我過往的創傷的預期,改為我願意讓它發生,我願意接受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簡單來說,不是讓你控制體驗,而是學會不需要控制體驗。
若個體願意放下控制、開放接受,這種狀態更容易導致情緒重組與洞見 (Carhart-Harris, 2018)
應該將意圖改寫為:「我願意讓需要被看見的東西自己浮現」
讓體驗中出現的不是童年畫面,而是深層的自我寬恕,療效更穩定
提升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旅途中有可能出現一定挑戰,像是看到海浪拍來,身處黑霧等等。受試者可以在體驗前提升自己的心理彈性,確保在體驗中能執行 TLO 原則 - 信任 (trust)、放手 (let go) 、開放 (be open)。
體驗中的情緒接納度與非防衛性開放程度與後續憂鬱改善呈強正相關。抗拒或試圖控制體驗的受試者,反而焦慮升高、療效較低 (Roseman, 2018)
行前準備
- 在體驗前一週可以練習冥想,每天十分鐘,穩定情緒與心理狀態。尤其是情緒高敏感人群(容易緊張、焦慮、恐懼等等)
- 進行呼吸練習,慢吸、長吐、肩膀放鬆(吐氣比吸氣更長),在藥效開始前以及在體驗高峰時可以使用
- 思考對這次體驗的期待,並劃分為可控與不可控項;後者默念我允許這樣發生
心理建設訓練與應對焦慮技巧
- 了解體驗不一定要美好才有價值,有稍微挑戰的旅程往往帶來最深整合與最好的治療效果 (Barrett,2016)
- 如果看到一扇門,告訴自己勇敢打開
- 告訴自己無論出現什麼,都讓它存在,接納,並放手
- 練習情緒命名法,當恐懼來時,心中默念「這是恐懼」,或「這是羞愧」,把情緒外化而非身體化
- 轉換成觀察者角度,提醒自己是來觀察會發生什麼事的,而不是被這裡面吞噬,換用第三人視角觀察內在景象
- 告訴自己所有異常的狀況是藥效正常發揮的反應,是旅途的一部分,知道自己非常安全沒有發瘋,只是閉眼躺在床上幾個小時進行心理治療,不用擔心
- 在體驗艱難時期可以身體接地,感受現實。將腳掌貼地或床,感受支撐。雙手放在大腿上,感受重量。如有物件可握(例如石頭、小枕頭)作為錨點
多數人報告:當我停止抗拒、開始允許情緒流動時,療癒就發生了 (Watts, R, 2017)
服藥後準備
- 服藥後,在藥效開始前冥想,可以做身體掃描冥想(Body Scan),觀察當下感受
- 可以進行簡易版腹式呼吸,吸氣三秒,吐氣五秒,吸氣時只讓腹部(橫膈膜)上升,胸口不抬起,放鬆全身心
- 有可能會些許不適,包含腹脹、噁心、怕冷、頭暈等等,可以蓋上毯子、做身體掃描冥想與腹式呼吸,通常藥效開始就會消退。可以對自己說:「這只是身體在適應,不需要對抗」
- 攜帶錨點物,讓你感到安全、有愛或信任的東西放在旁邊(照片或卡片等),象徵我不需要控制,可以安心的放手體驗
需要額外協助狀況

研究環境(Setting)與人員配置
啟靈藥會導致感官放大,周遭環境與身邊的人會劇烈影響體驗,若在不安全的環境下可能導致體驗急轉直下。試驗「必須」在舒適、受控、安全的臨床環境中進行。
關鍵:在體驗全程(數小時)都能感到安全、信任與舒適。
中高劑量啟靈藥絕對不能在派對上、有不信任的人、不可控的環境下隨意使用
環境設置 (Johnson, 2008)
- 舒適的床與枕頭
- 房間內有柔和的光源,確保旅程到晚上時房間也有光,避免全黑 (Belser, 2017)
- 避免在陌生與吵雜(外面施工等)的環境
- 準備眼罩、毯子、襪子、熱水袋、水杯、紙巾、嘔吐袋、象徵物(照片、石頭) (Hartogsohn, 2016)
- 可使用熟悉的淡薰衣草或檀香香氛放鬆,避免過濃刺激味或不熟悉的味道
- 手機、耳機或音響充滿電,音樂播放清單能無廣告順暢播放數個小時
- 無錄影無外人打擾,手機勿擾模式
- 上廁所動線明確、無障礙,不會需要經過陌生人(體驗中行動困難)
- 避免周圍有危險物品與環境,窗戶與通往戶外的門需要關好
- 可以使用啟靈藥傳統文化中淨化環境的物品,尤其在不夠熟悉的環境。在開始前燃燒白色鼠尾草 White Sage(驅散負能量) 與秘魯聖木 Palo Santo(強化氣場),用有儀式與文化感的物品增加對環境的安心
- 可以有簡單的開始儀式:點燭、朗讀意圖、片刻靜默、冥想
音樂
音樂是體驗關鍵中的關鍵,需要在行前準備好可持續播放數個小時的播放清單。音樂應根據體驗階段(起始–高峰–整合)設計 (Kaelen, 2018) 。
建議選用無歌詞的音樂,民族器樂或專為臨床設計之歌單。音樂風格正向、柔和、在高峰期有生命力的音樂尤佳。
避免節奏突變、速度過快的電子音樂、歌詞過於明確或情緒性強烈的流行歌曲、過度悲傷或黑暗氛圍的配樂、宗教儀式性太強的樂曲(若非本人信仰)、過多突發音效或劇烈轉場的電影原聲帶、避免現場錄音(觀眾噪音、掌聲版本)、強烈音牆、金屬或搖滾類。
可使用 Johns Hopkins 大學啟靈藥臨床研究歌單,但使用 Youtube 要注意中間插入的廣告、播放清單結束後隨意的自動播放等等問題。
其他推薦還有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Psychedelic Therapy Playlist / MAPS MDMA-Assisted Therapy Playlist / Brian Eno - 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
陪伴者(Sitter / Guide)
啟靈藥體驗需要1–2 名的陪伴者。需熟悉危機處理、最好有啟靈藥經驗、至少一人同性別、有同意的觸碰政策(什麼時候可以觸碰我,約定狀況或關鍵詞)、具備基本急救知識。
Sitter 的角色是安全與信任的守護者,不干涉、不解釋、不推動,只在場、見證、照顧。以穩定的在場,取代語言與行動。
除非狀況不好,否則不主動關心或碰觸,只需要安靜的陪伴。不要問持續受試者「有沒有感覺了」、「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不舒服」等,讓受試者有需要自己表達即可。允許受試者哭泣、沉默、重複語句、自言自語。
做到不催促,無條件接納,不評價、不矯正、不建議。Sitter 最重要的目的是透過存在,讓受試者感到安心
若受試者出現焦慮
- 溫柔提醒受試者他很安全,這只是暫時的浪潮
- 若受試者想結束,告訴受試者不需要立刻改變這一切,我們先一起做呼吸練習(吐氣長於吸氣)
- 哭泣或掙扎,告訴受試者讓它出來沒關係
- 讓受試者感受身體與床或地面接觸,手放在大腿上感受重量,或提供受試者象徵物幫助安心與感受到愛

若真的焦慮持續升高,則將音樂暫停、取下眼罩、房間微光、提供保暖毯、讓受試者側躺、緩慢呼吸、不再提問、不引導、只守護,告訴受試者藥效再不斷消退,你很安全,我在這裡。
繼續協助受試者 re-grounding(重新落地),讓受試者感受真實世界,像是「你能感覺到地板嗎?」、「你能看到這是什麼顏色嗎?」
Sitter 守則
- 你不是導師,只是守護者
- 無論體驗者說什麼,保持平靜與接納
- 若受試者恐懼:提醒呼吸、確認安全
- 若受試者激動:確保身體安全,不壓制
- 若受試者沉默:陪在旁邊即可
- 若你不確定,選擇少說而非多說
體驗後整合(Integration)
Set & Setting 的最後也是最關鍵階段,體驗本身是種子,但真正改變人生的是整合。需要將體驗中的洞見、情緒與象徵轉化為可持續的行動與理解。
臨床與研究中使用的整合工具
- 自由書寫
- 體驗後 24 小時內,寫下發生了什麼、感覺如何、我學到什麼,不用修飾,保持真實與流動
- 關鍵句萃取
- 從筆記中圈出 1–3 句最打動自己的話,例如我不需要被喜歡才能有價值,這些句子成為接下來生活的行動指南
- 認知整合談話
- 由整合輔導員或治療師協助,把象徵或幻覺內容轉譯為心理語言。強調理解而非分析,不是解夢,而是讓意象融入自我敘事
- 行為層面
- 體驗中的洞見化為「可操作的日常微行動」。像是我想與家人更誠實溝通,可以每週撥 15 分鐘與家人深度對話。行動原則是小、具體、可持續,不要試圖快速改變整個人生
- 靈性層面
- 反思這段體驗想教我什麼?
- 它在邀請我放下什麼?
- 我可以如何活出這個理解?
注意事項
啟靈藥常會產生人生重大體悟,但應該避免立刻做重大決定(如離職、離婚、投資、移居),建議至少觀察 2–4 週。
若沒有足夠社會支持,容易產生虛無感,因此可以加入相關社群或支持團體、與伴侶或朋友討論體驗對關係的啟示,但以分享感受為主,不講道理。
若出現持續焦慮、解離或虛無感,尋求心理專業整合支持。
Carhart-Harris, R. L., Friston, K. J., Sharpe, M., Williams, T. M., Erritzoe, D. E., Stone, J. M., Reed, L. J., Colasanti, A., Tyacke, R. J., Leech, R., Malizia, A. L., Murphy, K., Hobden, P., Evans, J., Feilding, A., Wise, R. G., & Nutt, D. J. (2018). The entropic brain—Revisited: Towards a unified model of the brain action of psychedelics.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70(3), 316–344.
Watts, R., Day, C., Krzanowski, J., Nutt, D., & Carhart-Harris, R. (2017). Patients’ accounts of increased “connectedness” and “acceptance” after psilocybi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7(5), 520–564.
Roseman, L., Nutt, D. J., & Carhart-Harris, R. L. (2018). Quality of acut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predicts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psilocybi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8, 974.
Barrett, F. S., Bradstreet, M. P., Leoutsakos, J. M. S., Johnson, M. W., & Griffiths, R. R. (2016). The challenging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Characterization of challenging experiences with psilocybin mushroom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0(12), 1279–1295.
Kaelen, M., Giribaldi, B., Raine, J., Evans, L., Timmerman, C., Rodriguez, N., Roseman, L., Feilding, A., Nutt, D. J., & Carhart-Harris, R. L. (2018). The hidden therapist: Evidence for a central role of music in psychedelic therapy. Psychopharmacology, 235(2), 505–519.
Hartogsohn, I. (2016). Set and setting, psychedelics and the placebo response: An extrapharma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0(12), 1259–1267.
Belser, A. B., Agin-Liebes, G., Swift, T. C., Terrana, S., Devenot, N., Friedman, H. L., Guss, J., Bossis, A. P., & Ross, S. (2017). Patient experiences of psilocybin-assisted psychotherapy: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7(4), 354–388.